高慧:少数民族文化的“搬运工”

傈僳族的火草布,哈尼族的手工红糖,水族的马尾绣,满族的满绣香囊,独龙族的手工织布…… 不少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手艺,若不为外界所知,极易走向文化断层的结局。来自上海的高慧和她的“茗校圈圈”,希望用民族文化进高校和学生进村寨的方式,打造独有的民族文化自由IP,同时为少数民族的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拓宽销售渠道。起步于2015年,起初纯粹是个人的“热爱”,如今,她的项目已在不少江浙高校间小有名气,然而今年上半年,高慧和她的公司遇到了不小的挑战。

高慧。照片:高慧提供

“之前,我们的业务主要涉及课程、讲座、活动游学和社会实践等,是纯做线下的,疫情将我们的节奏完全打乱了,很多国外的订单也都取消了。转型线上,可以说是被迫之举,但也给我们带来了意外之喜。

在很短时间内,我们策划了一个新的项目——‘一周一村’,每周在线推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介绍,全方位展现这个少数民族村寨的历史人文、民俗民艺。因为在这些村寨中有许多精美的特产及手工艺品,传承了上千年却不为世人所知。因此,继‘一周一村’之后,我们又推出了‘一村一物’子栏目,深度挖掘这些散落在村寨中的‘沧海遗珠’,同时采用最时髦的形式,视频带货帮助村民推广宣传,增加这些手工艺品和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。 应不少国际学校的邀请,我们还把这些分享做成了英文版的线上课程,供学校教学。

高慧分享“一周一村”中的“普米族”民俗文化掠影。照片:高慧提供

其实,把民族文化产业数字化,在行业内还算空白,我们这次也是摸着石头过河,因为疫情‘被迫’迈出了一小步。在走上数字高速公路的历程中,我们也是想了好多办法。

高慧与一位绣娘在一起。照片:高慧提供

业务上线后,管理也要跟上。因为疫情,线上团队不能当面交流,管理难度更大。为此,我们专门建立了工作群,设计了项目流程图。这样,每个工作人员和志愿者,只要根据项目流程图就能知道自己的职责,做好工作衔接就行,十分高效。除了在线管理外,对于线上志愿者的招募,我也是亲历亲为,面试了每一个志愿者,并为他们制定了详细的培训和考核计划。

布局未来,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必须和时尚接轨才能有更广阔的传播和发展。其实,民俗文化知识产权的数字化、国际化都非常有前景,许多民族的特色文化元素、族徽、图腾等都是有待开发的宝藏,通过线上的方式把它们做成知识产权后就能更好地加以保护,并推向国际市场,这也是我们正在尝试希望在未来开拓的领域。

高慧正在采访一位当地牧师。 照片:高慧提供

作为企业主,我的员工大部分都是女性,对女性员工的支持和发展,我还是希望能帮助她们在收入上有实际地提升。作为创业者,我觉得热爱和付出显得格外重要,我自己纯粹是因为热爱走上了路,现在依然要保持专注和调整,一方面专注自己所热爱的,心无旁骛,同时还得不断面对新的调整学习和充实,就像这次,完全是小白入门,一步步走出一片天地。 创业路上,女性更容易在职业发展中遇到一些不平等,这有传统的原因,也有现实的因素,想要改变,更需要企业家们的担当与胸怀,更理解更支持女性在家庭方面的付出和考量。

#重启吧!姐妹,  对于中小企业,特别是女中小企业主来说实在莫大的肯定和支持;特别希望多给我们平台,让更多的女性创业者同胞结识、链接到一起,我们可以分享经验、嫁接资源,更希望让世界看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美和中国女性的力量。”

Back to the story collection